□記者 張洪濤
近年來,太康縣按照“五基四化”要求,科學構建網格化治理體系,全縣790個村(社區(qū))劃分“城市、農村、專屬”三類網格5405個,實現全域覆蓋、精準治理,用一個個“小網格”,繪就基層治理“新圖景”。
科學設置網格 實現全域覆蓋
該縣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,全面摸清轄區(qū)人口分布、治理難點、服務需求等情況,對全縣5405個網格進行細分。其中,在城關、城郊、毛莊等44個社區(qū),以住宅小區(qū)、樓院為基本單元,綜合考慮小區(qū)相對完整性和工作便利性,劃分城市網格610個。在農村746個行政村、2258個自然村、4497個村民小組,以村民小組為基礎,劃分網格4497個,確保網格大小適中,便于開展日常巡查、信息采集等工作。在規(guī)模較大、相對獨立、主體明確的產業(yè)園區(qū)、商圈市場、公園景區(qū)、交通樞紐等區(qū)域,設置專屬網格298個,實現重點區(qū)域管理全覆蓋。
與此同時,該縣統(tǒng)籌配置網格長790人和專職網格員5405人,組建“網格長牽頭抓總、網格員一線落實”的專業(yè)化治理隊伍。推行村(社區(qū))黨組織書記擔任網格長機制,壓實屬地管理責任。城市社區(qū)配備44名網格長,農村地區(qū)配備746名網格長,確保網格管理與基層黨建深度融合。城市社區(qū)以社區(qū)工作者為主,配備610名專職網格員,農村地區(qū)以村組干部為主,配備4497名專職網格員。專屬網格整合轄區(qū)管理人員及行業(yè)骨干,配備298名專職網格員,確保人崗相適、職責清晰。 明確網格事項 厘清權責邊界
在太康縣城關鎮(zhèn)白莊社區(qū),第24網格的網格員王整將基層治理要求落實到細微處。作為610名城市專職網格員之一,她成功調解了一起因房屋漏水引發(fā)的鄰里糾紛。
“處理矛盾既要講政策法規(guī),也要兼顧人情事理?!蓖跽f,“‘四能夠四必知四必報’是我們服務群眾的行為標桿。”
太康縣以“四能夠四必知四必報”為綱,推動基層治理模式從“被動應對”向“主動治理”轉變,確保網格服務事事有抓手、件件能落地。網格員通過常態(tài)化走訪、信息采集、隱患排查和政策宣傳,確保問題早發(fā)現、早解決。
規(guī)范運轉流程 形成工作閉環(huán)
網格員依托“網格通”APP、微信群等,每日開展“線上+線下”巡查,重點排查公共設施、環(huán)境衛(wèi)生、安全生產等,發(fā)現問題及時處置。一般問題由網格員現場協調解決;復雜問題由網格長協調或鄉(xiāng)鎮(zhèn)“吹哨”聯動公安、司法等部門處理,實現“小事不出網格、大事聯動處置”。
對鄉(xiāng)鎮(zhèn)無法解決的疑難問題,縣綜治中心依托“線上派單、線下督辦”機制,整合中心“1+4+5+N”入駐單位及行業(yè)部門資源共同解決。建立“日調度、周評估、月通報”機制,縣鄉(xiāng)兩級綜治中心每日召開碰頭會,“線上+線下”實時跟蹤事件辦理進度,督促責任單位限時反饋;每周開展群眾滿意度回訪,檢驗處置成效??h綜治中心每月召開專題研判會,針對反復出現的難點問題、復雜糾紛,剖析根源、優(yōu)化流程,并對履職不力的單位通報批評。
如今,太康縣5405名網格員正用腳步丈量民情,用行動溫暖民心。他們穿梭在大街小巷、田間地頭,不僅織就了一張細密的基層治理網絡,更在“三夏”防火等重點工作中筑牢安全屏障,繪就了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圖景。